他山之石

郑州大学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11-01 访问量:

郑州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统筹谋划、发挥特色优势、注重模式创新,努力选拔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统筹谋划,夯实发展基础。建立“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文学科试验班”“国际化班”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相关工作。制定《关于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意见》,先后培育化学、物理学、历史学、数学、基础医学、经济学(金融)和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等7个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依托“拔尖计划2.0”,辐射带动各个基础学科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累计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65个。不断汇聚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适应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实践体系,构建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内容体系,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学科布局。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学科为牵引,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持续加强对重点学科方向的投入,注重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打造历史与考古、古文字等学科平台。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学科“特区”,优化调整学科布局,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围绕高校法治、中原文化、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四新”建设,建立健全拔尖人才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兄弟高校和社会机构等单位的协同联动,设立一批“四新”校外实践基地,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个、“新农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新文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5个,建设省级“四新”校外实践基地22个。

注重模式创新,提升培养质量。落实“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对在基础学科方面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度。持续深化拔尖学生遴选、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三梯度作业、三等级组别、三轮次竞赛”、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挑战性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设立覆盖基础学科、跨学科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等30余个项目,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修订拔尖学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探索开展学分制改革,增加“个性化”培养学分的比例,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强化与相关学科“拔尖基地”对接,组织游学和夏令营活动,帮助拔尖学生开拓视野。设立本科生国际交流“双千计划”中长期和短期项目,为拔尖学生接触国际前沿研究创造条件。

聚焦创新发展,深化科教融合。依托3个“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基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夯实师资力量,深化科教融合。围绕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基础学科领域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为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筑牢基础。建立健全符合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名师引领,支持基础学科特别是优势特色学科专家学者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多与名师大家学习的机会。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实践实验环节,落实导师全过程管理责任,开展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科研创新项目,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