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作者: 时间:2024-02-19 点击数:

一、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始建于2004年8月,是国内医学类高校中较早成立的生命科学专业院系之一,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了生物医学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

学院依托竞博官网医学主体学科优势,开设有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人口保健)和生物制药3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建设有河南省生物学、生物工程两个一级重点学科、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以及jbo竞博官网登录首批前沿生物医药技术高峰学科。

学院教职工73名,其中专任教师68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45名,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比专任教师的76.5%。拥有河南省干细胞与神经发育研究科技创新型团队与河南省高校生物技术教学团队和省教学名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学标兵等高水平教师。同时还特聘了多名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引领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提升。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立院发展的生命线,现拥有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等省级教学工程18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生物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立项。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确立并实施本科生“三化”(个性化、实践化、国际化)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全过程学业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建设“河南省医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jbo竞博官网登录大学生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机会。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四个中心”为主体的学术组织机构改革,激发了科学研究活力。现拥有河南省合成生物学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工程研究中心、新乡市神经发育重点实验室和新乡市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

目前,我院正秉持“研教一体、多元提升,建设研究教学型院系” 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研发为目标,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锐意改革、鼓励创新、扩大开放,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回报社会期待、助力学校创建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医梦!


二、招聘计划


序号

招聘专业名称

人数

岗位类型

学科梯队情况

招聘岗位

及主要工作内容

备注

1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方向)

2

教学科研

现有9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在读1人,年龄均在30-45岁之间。

独立完成平台交予的科研任务,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协助指导研究生课题实验等。

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内重点大学毕业博士,近三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专业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以上。

2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药学-药物载体系统;

2

教学科研

目前团队11人(其中7人为生科院原有的生物医用材料团队人员),均为教学科研型。学历:博士10人,硕士1人。职称情况: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年龄:40-45岁3人,30岁-40岁6人;30岁以下1人。

工作内容:功能材料,纳米药物,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效应及安全性评价等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

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留学归国或国内高校优秀博士,年龄不超过35周岁。近五年科研业绩满足:单篇SCI论文IF≧10一篇。

3

合成生物学、转化医学、肿瘤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

5

教学科研

目前已有较完备的肿瘤免疫治疗实验平台,已有相关研究团队,但人才队伍有待完善

欢迎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博士,如果符合学校A类条件,年龄可放宽至35岁


4

生物学——微生物学(天然产物合成)

2

教学科研

目前已有较完备的微生物资源平台和人才配备,需要对已有微生物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主要聚焦于合成生物学微生物智造,我们目前尚缺少此类人才

欢迎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博士,如果符合学校A类条件,年龄可放宽至35岁


5

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2

教学科研

人员数量8人、副高职称6人、讲师2人,博士7人,硕士1人。45岁以上2人,45岁以下6人

教学科研

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研究和生物学相关学科教学


6

生物制药

2

教学科研

生物制药系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率76.2%。师资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3人,40-50岁7人,40岁以下11人。目前拥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省级教学名师等多人。

能够作为学术带头人满足以下条件:1.本科专业必须为生物制药专业或制药工程专业;2.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以上,其中本领域一区文章1-2篇,主持或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级项目2-3项;3.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双一流”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者优先;4.具有在医药公司研发背景的优先。


7

工学-生物工程-(生物反应工程)

1

教学科研

生物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学为主型教师8人,教学科研型教师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

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教学及科研。


8

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

1

教学科研

生物技术系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学为主型教师8人,教学科研型教师11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2人。

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生物仪器分析等课程教学及科研。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及待遇

 

主要引进以下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口腔医学、法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心理学、英语、体育学等。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

  

(一)顶尖人才

两院院士等在海内外具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具有带领学科团队从事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研究,并取得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的国际一流人才。

(二)科技领军人才

在本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学术成就,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具有带领所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内一流人才。

(三)中青年拔尖人才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具有带领或者协助带领学科团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与潜力,有望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的省内外一流人才。

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同时选配学术团队,提供校内周转住房一套,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学校鼓励引进人才带领优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符合学校Ⅱ类博士以上引进条件)到校工作,团队成员符合相应人才层次标准的,给予相应的人才待遇。对引进的优秀创新团队,结合相关学科建设要求,根据整体学术业绩、学术水平等,给予团队科研启动金500万元-1000万元。实行专家负责制、项目负责制,支持各类人才牵头组建跨学院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依据高层次人才工作履历和实绩,结合个人意愿,可选聘(任)学校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及副院长。


四、博士引进条件及待遇


(一)基本条件

第一学历为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一致或相近;政治坚定,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高级职称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须有社保证明。

(二)业绩条件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通过校学术委员会论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三)相关待遇

学校对优秀博士实行分类(I类、Ⅱ类、Ⅲ类)引进政策,三年考核合格后兑现相应待遇。特别优秀的,给予校长特别基金奖励或资助。

1.科研启动金:I类人才,自然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80万元,人文社科类提供科研启动金40万元;Ⅱ类人才,自然科学类提供科研启动金30万元,人文社科类提供科研启动金15万元。

2.享受三年低职高聘待遇:Ⅰ类人才实行年薪制,享受年薪50万元;Ⅱ类人才享受七级副教授岗位工资待遇。

3.博士学位津贴1000元/月。

4.提供校内房源一套,夫妻双方只享受一套房源。

5.博士配偶夫妻两地分居的,学校积极协助安排市内或学校相关工作。解决子女就近入托、入学问题。

6.Ⅰ类人才可认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Ⅲ类人才不享受科研启动金、校内房源、低职高聘待遇。主要用于师资紧缺和学校急需的教师岗、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教辅岗或管理岗。

学校各类引进人才来校三年内工作成果中有重大贡献或突破的,经学科带头人等团队负责人书面推荐,并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专家论证,达到相应人才分类水平,可按照对应人才享受待遇。


五、应聘方式


我院常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有意向者请提交详细个人简历及相关成果证明材料,诚邀有意向者来电咨询、来校考察。

联 系 人:牛老师 杨老师

联系电话:0373—3029887;15893821982

电子邮件:smkxjsxy@xxmu.edu.cn

通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邮政编码:453003

jbo竞博官网登录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jbo竞博官网登录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邮政编码:453003 电话:0373-3029887 邮箱:smkxjsxy@x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