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发言摘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12月26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承办的“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以线上会议方式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把握,指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人民情怀、文化情怀、生态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人民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强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文化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看得很重,历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强调对生态环境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当好生态卫士,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民族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要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天下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挑战,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的丰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提出“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强调“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新境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传承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提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等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强调“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关系,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鲜明昭示了决不走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征程上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新征程上,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核心理念。新征程上,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全球视野。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扎实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规律。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从国情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高质量发展要求看,经济发展是人与自然进行能源和其他生产要素交换的过程,高质量的核心就是要确保这种交换可持续、效果更好。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供更好生态环境服务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文明是个慢变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体现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生态从经济增长外部约束条件转变为内生自变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人类解决自身发展困境与危机贡献智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龚维斌) 强调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每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诞生和确立都必须能够回应和解决上一个文明形态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使人类深受其害。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各类生态危机频发也对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反思,但资本无限的扩张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大量对外转移环境污染、大量损耗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发展方式引发了人类灾难和伦理道德危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历史自觉和大国担当,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统筹兼顾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为人类解决自身发展困境与危机作出了独特贡献。
2022年7月23日至25日,首届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活动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举行,来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28名中小学生代表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领下,走进国家公园这个“最美自然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探索和生态体验活动。图为7月23日,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竹岚捕捉昆虫。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心聚力(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要在推动全党全社会加强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有力宣传者。要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持续宣传阐释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评论的影响力、感染力、覆盖面,为全党全社会加强理论武装更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要在推动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上下功夫,深入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故事。到实践一线去,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中去,采写更多“可触摸”、“有温度”、“有锐度”的好作品好故事,感染人、鼓舞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加快转型。要在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上下功夫,创新传播方式,促进人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必须久久为功,做好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让先进的生态文化和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法治轨道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入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为创造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伟大成就和变革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二十大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这对开展生态文明相关法学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努力做好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为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关于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为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指明了方向,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把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呵护最普惠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全过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要素融入生产力这一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决定力量的范畴,强调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形成了“越发展越保护,越保护越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就使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社会主义向着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方向迈进,使人类社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属性发生了绿色变革。我们必须更好统筹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更好把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内在逻辑。
发展绿色金融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三部总经理胡广华) 发展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支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继续发挥好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实体经济血脉的重要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特别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要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科学高效挖掘绿水青山蕴含的经济价值,要注重发挥好金融统筹生态资产、生态产品、资源权益、特色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各类要素资源的作用,探索以市场化手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新征程上,金融机构必须主动作为,抓住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